糖心vlog官网

新闻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详情

13个省/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盘点

发布时间:2022-03-28 作者:本站 浏览量:586


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

2025年前,具备氢能产业规模化推广基础,产业体系、配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培育10-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形成氢能产业关键部件与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成3-4家国际一流的产业研发创新平台,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减少碳排放200万吨。交通运输领域,探索更大规模加氢站建设的商业模式,力争完成新增37座加氢站建设,实现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万辆;分布式供能领域,在京津冀范围探索更多应用场景供电、供热的商业化模式,建设“氢进万家”智慧能源示范社区,累计推广分布式发电系统装机规模10MW以上;建设绿氨、液氢、固态储供氢等应用示范项目,实现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材料及部件自主可控,经济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天津市氢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

到2022年,培育和引进一批氢气制备和储运、氢燃料电池生产制造、科技研发和配套服务等企业,引育2至3家在氢燃料电池及核心零部件、动力系统集成、检验检测等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龙头企业,力争建成至少10座加氢站、打造3个氢燃料电池车辆推广应用试点示范区,重点在交通领域推广应用,开展至少3条公交或通勤线路示范运营,累计推广使用物流车、叉车、公交车等氢燃料电池车辆1000辆以上;实现其他领域应用突破,建成至少2个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示范项目。


河北省氢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到2025年,培育国内先进的企业10-15家,氢能产业链年产值达到 500 亿元。基本掌握高效低成本的氢气制取、储运、加注和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显著降低应用成本。累计建成 100 座加氢站,燃料电池汽车规模达到 1 万辆,实现规模化示范;扩大氢能在交通、储能、电力、热力、钢铁、化工、通信、天然气管道混输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氢能发展规划

到2025年,开展“多能互补+氢”、“源网荷储+氢”等类型示范项目15个以上,氢能供给能力达160万吨/年,绿氢占比超30%,制氢成本具有一定竞争力;有序布局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加氢站(包括合建站)达到60座;加速推广中重型矿卡替代,在公交、环卫等领域开展燃料电池车示范,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5000辆;探索绿氢在储能、冶炼、分布式发电、热电联供等领域示范应用,打造10个以上氢能应用示范项目;培育或引进50家以上氢能产业链相关企业,包括5-10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带动氢能产业总产值超过 1000 亿元。


山东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0年)

2023年到2025年,为氢能产业加速发展期。氢能产业链条基本完备,培育10家左右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企业,燃料电池发动机产能达到50000台,燃料电池整车产能达到20000辆,燃料电池轨道交通、港口机械、船舶及分布式发电装备产业实现突破,氢能产业总产值规模突破1000亿元。燃料电池发动机、关键材料、零部件和动力系统集成等核心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制氢、储(运)氢、加氢及配套设施网络逐步完善,氢能在商用车、乘用车、船舶、分布式能源、储能等应用领域量化推广,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10000辆,累计建成加氢站100座,氢能在电网调峰调频、风光发电制氢等领域应用逐步推广。

2026年到2030年,为氢能产业塑造优势期。氢能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全面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国际知名企业和品牌。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综合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氢能领域形成创新引领优势。建立氢能产业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共享经济、智慧交通、新型智慧城市等新业态深度融合的新型智慧生态体系。

 

深圳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 年)

到 2025 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发展生态体系,建成氢能产业技术策源地、先进制造集聚高地、多场景应用示范基地,实现氢能商业化应用,氢能产业规模达到 500 亿元。建成氢能标准研究、检测试验和安全运 营检测3个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我市主导或参与制修订氢能领域国际国内标准20项左右,新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不少于15家,建成 2 个功能配套齐全、引领带动作用强的氢能特色产业园,培育和引进重点领域优质企业不少于 100 家,产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体系初步形成。

推广示范燃料电池车辆不少于1000 辆,建设加氢站不少于 10 座,分布式能源、热电联供及备用电源应用不少于100套、氢能船舶1-3艘、氢能无人机不少于100架。


保定市氢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至2025年,全市氢能产业链实现产值规模150亿元,减少碳排放30万吨,集聚20 家以上氢能产业相关企业,重点扶持培育氢能相关龙头企业8家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燃料电池发动机产能达5000台/年,燃料电池汽车达到2000辆/年的生产规模。至2025年,建成加氢站(或油氢电综合能源站)10座以上,将燃料电池公交、重卡、物流等车辆进行初步应用示范,逐步扩大燃料电池重卡、公交、公务车、物流车、乘用车、环卫车、皮卡车的应用示范,累计推广燃料电池车辆1330辆。建成两区两线(海港经济开发区和迁安市两个氢能示范区、迁曹线、唐港线两条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线)示范区域,建成加氢站 30 座以上,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营数量达到 3000 辆以上,其中氢能重卡不少于2000 辆。


唐山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

到 2025 年,全市氢气产能达到 60000 吨/年,其中可再生能源制氢厂达到 4个以上,电解水制氢总功率>480 兆瓦,制氢能力达到 30000 吨/年,基本培育成陆运和海外多元化的氢能供给市场。建成具有国家级影响力的可再生能源制氢和氢能重卡制造特色产业园区,培育形成制氢、储氢和氢能利用一体化特色氢能产业和上下游的涉氢综合服务产业,重点培育龙头企业 10 家以上,氢能产业年产值达到 500 亿元。


大连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5年)

到 2025 年,全市氢能产业引进和培育优势龙头企业 5—8 家,累计拉动社会资本超过500亿元,氢燃料电池整车产能 1000 辆,实现产值超过400亿元, 初步形成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全市氢燃料电池车辆 (含公交车、乘用车、重型卡车、牵引车、环卫车等)保有 量达到1000辆以上,氢燃料电池船舶保有量达到 20 艘以上,氢燃料电池轨道交通车辆保有量达到10辆以上,分布式发电系统、备用电源、热电联供系统装机容量达到20MW,加氢站15座以上。

到2035年,氢能基础设施完善, 氢燃料电池整车产能超过 10万辆,氢能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成为中国重要的氢能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全市氢燃料电池车辆(含公交车、乘用车、重型卡车、牵引车、环卫车等)保有量达到57000辆以上,氢燃料电池船舶保有量达到500艘以上,氢燃料电池轨道交通车辆保有量达到30辆以上,分布式发电系统、备用电源、热电联供系统装机容量达到200MW,加氢站80座以上。


嘉兴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第一阶段目标(近期2021-2025):到2025年,氢能产业总产值超过 400 亿元,企业 R&D 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不低于5%;创建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突破5家,市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超过5家;力争引进和培育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氢能龙头企业,培育氢能上市公司3家以上,引育氢能龙头企业10家以上,氢能相关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突破50家,培育专精特新创新企业不少于15家。氢能供应能力25万吨/年以上(其中高纯氢及燃料电池用氢10万吨/年以上),力争建成加氢站30座,其中固定式加氢站20座以上,初步建成面向长三角区域的氢能供应基地。全市运用氢燃料电池汽车数童突破 2500 辆,其中氢燃料公交车、物流车占比达到85%以上,打造10条以上氢燃料电池公交示范线,并开展氢能环卫车、氢能观光车、氢能船舶、氢能叉车、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等试点应用。

第二阶段目标(2026-2035):到2035年,全面建成完善的氢能供应网络,打造成长三角区域重要的氢能供应基地和氢能产业技术创新高地,形成制、储、供、研、用于一体的氢能产业发展格局。氢能产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企业R&D 经费占 GDP比重不低于8%;引进和培育氢能龙头企业20家以上,培育专精特新创新企业不少于30家;氢能供应能力不低于40万吨/年,其中高纯氢不低于25万吨/年。



青岛西海岸新区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0年) 

第二阶段产业加速阶段(2024-2025 年)具体发展目标:氢能产业累计产值达到100亿元,氢 气总产能达到30万吨/年,车用高纯氢气产能达到 6000 吨/年,燃料电池汽车产能达到5000辆/年。建成加氢站 10 座以上,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营数量达到1000辆以上,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装机容量达到1兆瓦。

第三阶段产业成熟阶段(2026-2030 年)具体发展目标:氢能产业累计产值达到300亿元,氢气总产能达到50万吨/年,车用高纯氢气产能达到 1.8 万吨/年,燃料电池汽车产能达到20000 辆/年。建成加氢站30座以上,氢燃料池汽车运营数量达到3000辆以上,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装机容量达到2兆瓦。


张家港市“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

到2025年,全市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50亿元左右,培育形成具有较强示范引领作用的企业6家以上,其中工业副产氢提纯核心企业 1 家、氢能储运装备及加氢站设备核心企业 2 家、氢燃料电池核心企业 3 家。推动产业集聚,到 2025 年,聚集氢能企业超过 50 家,引进培育加氢站设备、氢燃料电池电堆、关键材料、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等领域企业 20 余家,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产业集群。到 2025 年,全市氢能相关专利达 200 项左右、主导或参与制定各类涉氢标准 10 项左右,建成省级氢能产业研发平台 1-2 个,力争建成 1 个国家级氢能研发平台。到 2025 年,全市氢燃料电池 公交车运营规模达到 100 辆以上,氢燃料电池公交运营线路 达到 10 条以上,氢燃料电池客运大巴达到 30 辆以上,氢燃料电池叉车达到 50 辆以上,氢燃料电池物流车运营规模达到 200 辆以上,氢燃料电池重型卡车运营规模达到 50 辆以上,城市加氢站规模达到6座以上。


长治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0年)

到2025年,长治商品氢生产和供给能力达到10万吨/年,建成超过80座加氢站,充分满足长治氢能产业示范项目运营的氢能需求。燃料电池相关装备制造业高速发展,能够充分满足长治燃料电池重型货车和其他示范项目对燃料电池装备的需求。逐步向主要煤炭企业、洗煤厂、钢厂等企业推广燃料电池重型牵引车和自卸车,全市燃料电池重型货车保有量达到5000辆以上。重点培育氢能产业链上市企业2-3家,产业集群初步成型,氢能产业年总产值达到400亿元。




糖心vlog官网